當時我們把這樣的機會和補習班孩子一起分享,大家都養得好認真,第一次把”家人”,寄給別人養,同學都成了"寄養家庭"
孵卵箱裡的小螞蟻(觀察)
5/2 Friday
早上起床,爸爸看見孵卵箱理有螞蟻在爬,我們很緊張的擔心牠們把所有的卵吃光,這樣觀察就完蛋了,正要把螞蟻壓扁時,突然我們發現那是蟋蟀,不是螞蟻,天啊,牠們居然和螞蟻長得這麼像,最大的差別是……
出生小蟋蟀 | 螞蟻 | |
相似 | 黑褐色 | |
觸鬚很長 | ||
跑的速度很快 | ||
不同 | 一碰就向前跳 | 快速逃跑 |
腹部比較橢圓 | 比較小 | |
頭胸腹是連在一起的 | 頭胸腹中間有柄連成 | |
超級明星臉 |
|
|
備註 | 螞蟻頭胸腹有連結柄,媽媽一直不相信,我只好黏一隻廚房的螞蟻給她看,因為媽媽說小蟋蟀跟螞蟻是一樣的。 |
孵化—寶寶出生了!(紀錄)
5/3 Saturday
爸爸拍下了小蟋蟀從卵孵出來,到變色成功的過程,很可愛喔!鑽出卵的時間只需一分半鐘而已。
(圖3):看出透明小蟋蟀,外面像有一層保鮮膜。 | (圖4):小蟋蟀很認真的站起來了,全身透明漂亮。 |
(圖5):張開六隻足,好像剛起床在伸懶腰。 | (圖6):開始漸漸變色了,但是半透明的樣子比成蟲變色更透明。 |
(圖7):慢慢變到褐色。頭部與腹部變色較快。 | (圖8):大功告成,正式成為黑色蟋蟀。 |
孵育環境—土壤與衛生紙(實驗對照)
5/5 Monday ~ 5/9 Friday
我們決定產卵的地方分成兩種,再分別觀察有沒有差別,我選了一樣大的盒子,一個放厚溼衛生紙,一個放山上拿回來的泥土:[參考五]
衛生紙窩 | 土壤窩 | |
卵的大小 | 3mm | 3mm |
卵的顏色 | 深褐色 | 淡黃色 |
卵的照顧 | ||
每天需噴水,幾盒沒有照顧好,底部乾掉的衛生紙,卵也跟著變深咖啡色孵不出來。所以成功的樣本是後來噴水經驗比較好的時候。 | 兩天噴一次,後來忘了噴,孵出蟋蟀時土壤是已經乾掉的狀況。且照顧之中,還被我打翻在地上,又趕緊掃起來,放回觀察盒。 | |
照顧的態度 | ||
很小心翼翼,但6盒卵,失敗3盒,一盒很成功孵出約100隻蟋蟀,另2盒孵化數量較少。 | 原本以為不會成功,因為忘了噴水,又有打翻記錄,以破壞原來的產卵時的樣子。沒有仔細照顧。 | |
孵化費時 | 14天 (4/27) | 12天 (5/1) |
剛孵出取食 | 碾碎的魚飼料 | 土裡的營養 |
剛孵出的大小 | 3mm | 3mm |
生長速度 | 4.5mm / 4天 | 3.5mm / 2天 |
活動力 | 很活潑很會跳 | 很活潑很會跳 |
12天後身長 | 7.5mm | 7.5mm |
生活寫照 | (圖9)衛生紙窩
| |
結論 | 兩種環境下的蟋蟀,生長情況很相似,沒有大差別,唯一的,土壤環境的蟋蟀會喜歡鑽土,但是衛生紙環境的蟋蟀不會鑽衛生紙。 |
外觀特徵: 體長24~28mm。體色全黑;翅膀前端有2個黃斑。外觀特殊,辨識容易。本科成員雄、雌蟲翅膀結構不同,雄蟲可用上翅磨擦發音,有求偶、警示、領域宣示等作用。 生態習性: 本種即民間用來鬥蟋蟀的主角。雄蟲白天不發音,蟄伏在草叢隱蔽處不易被發現,夜晚鳴聲宏亮。 玉照(圖11): |
孤單的雄蟋蟀(觀察)
5/14 Wednesday
辛苦的母蟋蟀,在產完幾次的卵之後,大約經過10天,就自然死亡了,看起來好可憐,小蟋蟀是不用靠媽媽長大的。因為小蟋蟀數量已經夠了,我們不打算再讓牠們產卵了,所以沒有把剛長大的母蟋蟀放進大班,因此,孤單的雄蟋蟀就常常在夜裡鳴叫,好像在找朋友一樣,我想牠們是需要同伴的。
晚上熄燈前~偶爾叫一次或兩次。 只剩小夜燈~一直叫,而且吵到我睡不著。 外面鄰居也都熄燈~叫得更清楚更大聲。 我把牠蓋上一個杯子~牠只停一下,又繼續一直吵。 為了要睡覺,我會把飼養箱敲一敲,牠很緊張,所以就安靜了。 |
結論:蟋蟀好像很喜歡在黑暗的夜裡活動呢 !
怪怪大蟑螂(觀察)
5/15 Thursday
我們正在客廳整理蟋蟀時,突然間媽媽大叫,〝好大的蟑螂,爸爸快來呀!〞我也跑來想打扁牠,仔細一看,這隻蟑螂不一樣,怎麼有產卵管?不對,那是中班的逃兵~母蟋蟀一隻,而且已經羽化為成蟲,差一點死在我的拖鞋下呢!
爸爸把牠捉回飼養箱後,發現牠竟然比起其他蟋蟀大很多,仔細量一量,身長大約4.3cm,比其他蟋蟀大0.5cm以上,太稀奇了,牠不但回來,還長這麼大,一定在家裡哪個角落吃了些特別的,不同的東西,才長成這樣的。
(圖12):逃兵 | (圖13):與其他成蟲大小比較 |
我下一次要好好的研究一下牠們愛吃什麼?
http://www.bud.org.tw/observer/year2003/K/K04.asp
留言列表